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扇子的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他的如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制成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其造型优美、构造精致,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扇子的艺术身价能够得到百倍增长。
扇子起初是一种礼仪的工具,后来成为扇风取凉的实用之物。以扇面为载体写字作画,最早出现在纨扇上,汉、晋时就有班婕妤题扇诗、王羲之为卖扇老媪书扇的故事,流传至今,堪为佳话。唐代时出现了扇面书画,宋代宫廷画家更是画扇成风。明清两代,文人雅士尤其喜欢在团扇、折扇上题字作画,一幅盈尺小品往往能够体现创作者在自然情态下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
而清代皇帝尤喜于成扇之上题诗作画,特别是乾隆皇帝颇好此道。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乾隆帝绘荷花图并书《恭奉皇太后御园赏荷诗》木柄团扇。
本期让我们走近这件珍贵的文物,以探寻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故事。